飛機庫掩體被拆除,幾個小朋友在上面玩耍。京華時報記者譚青攝
  近日,大興區萬聚莊村和吉慶莊村附近,兩個看似蘑菇頭的混凝土建築被當做危房拆除。經瞭解,被拆除的正是日本侵華戰爭的鐵證——日軍飛機庫掩體。拆遷方表示並不知其為文物,且年久失修存安全隱患。主管部門則尚未就此事作出明確答覆。
  京華時報記者韓天博
  兩處“飛機窩”粉身碎骨
  昨天中午,記者在吉慶路和萬吉路交叉口南部看到,在一片拆遷廢墟中,一處直徑約35米、由混凝土材料圍成的圓形建築輪廓仍清晰可見。大量灰色混凝土碎片堆積其中,部分碎片厚度可達40釐米。據附近一名拆遷工人介紹,24日這個建築被人拆掉了,“據說是日本人留下的飛機庫,頂是弧形的,底下是圓的,最高的地方三四米吧,裡面沒有支撐的東西,感覺質量挺好的。”
  在一位居民的帶領下,記者來到位於萬吉路十四條東側的另一處“飛機窩”殘骸,多名村民正在用鐵鎚敲擊混凝土塊,並拾取鋼筋,“挺結實的,鋼筋應該能賣不少錢。”通過殘骸大略估測,原建築直徑約25米,上層為拱形結構。附近一位村民稱,“飛機窩”的占地面積有400多平米,圓形輪廓,“北面這邊有一段是平的,應該是後來加上的門和窗戶,這麼多年了外邊幾乎沒什麼破損,結果昨天不到兩個小時就給拆了,太可惜了。”
  記者走訪後得知,兩處被拆毀的建築距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,是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留下的飛機庫掩體,“聽老人說,是小日本留下的飛機庫,以前南邊還有跑道,算不算文物不知道,最少算是(侵華的)證據吧。”
  拆遷方表示不知是文物
  昨天下午,集賢地區拆遷指揮部負責人吳先生告訴記者,兩處“飛機窩”確實是他們拆毀的。而對於拆毀的原因,該負責人表示,這兩處建築屬於村公產的一部分,並且位於集賢地區拆遷範圍內,以前村裡曾做庫房用,現在已經成了危房,“裡面結構很簡陋,沒有鋼筋的,都快塌了,對人和貨物都有安全隱患,已經不具備使用價值了,為了避免危險,把它去除了。”
  關於它們是否屬於文物的問題,吳先生稱,這兩個建築已存在了幾十年,從來沒聽說是保護建築或者文物,“要是有什麼文物價值或者保護意義的話,不用等到現在,早就應該知道這些事,這個地區開發不開發的計劃,都會有變化。”
  附近居民稱這裡曾做住房結實得很
  記者在走訪中瞭解到,關於“飛機窩”已成危房的說法,附近居民並不認同。
  家住萬吉路十四條附近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,拆毀建築的時候並不容易,開始直接挖房頂,但建築紋絲不動,“後來用打孔的機器在房頂上打了幾個洞,然後才挖開的,前後得有兩個小時,費老勁了。”多位居民表示,此前,這兩個建築曾被村裡作為庫房,存放一些貨物,後來也被人改造成住房,並有人在此居住。一名拆遷工人表示,他於今年5月來到工地後,就曾經在裡面住了3個月,“質量應該是挺好的,裡面一根立柱都沒有,而且不潮,也沒見什麼壞的地方。”
  另一位村民表示,以前經常去“飛機窩”里,“(建築)技術確實先進,而且冬暖夏涼,這麼多年也沒聽說哪兒壞過,據說能防炮彈,結實得很。”
  被拆建築確屬文物普查登記項目
  據此前媒體報道,相關部門已將侵華日軍遺留下來的“飛機窩”列為不可移動文物,並會製作統一的文物標識,安裝在文物旁邊。然而,記者在現場並未發現任何保護措施的跡象。附近居民稱,這兩處建築未被採取任何保護措施,“連最基本的文物牌子都沒有,要是有的話誰敢拆呀。”
  集賢地區拆遷指揮部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證實,此前從未接到過任何形式的通知,也沒有見過任何實體的保護措施。
  昨天下午,記者致電大興區文化委員會,該單位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表示,可以確認這兩處“飛機窩”確屬文物範疇,但詳細情況需要文物所方面解答。
  昨天晚上,記者從大興區委宣傳部獲悉,兩處被拆建築確屬文物普查登記項目,目前已責成文物執法部門和屬地組成聯合調查組對此事展開調查,並將根據調查結果,依法進行查處。
(原標題:“飛機窩”被指危房日軍侵華鐵證遭拆除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63rivw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